您的位置首页  进口汽车

哞哞进口车网中国新闻网福建

(本组文/整理自育粹小学第一届洪庆镛之子洪声文记录)

退休回国时

农场的盈利成为了学校良好运转的基石。1934年,用农场赚来的钱加之在美国的募捐,安礼逊买下了今天在鸡山18号的山地,并请来了一位叫“富师”的惠安建筑工匠开山取石,建成了今天的安献楼,当时为女子教学所用。“安献”之名也正是为了纪念安礼逊的功绩而取。

可以说,当时的美华农场俨然成了引领鼓浪屿人生活方式的先导。牛奶加面包的生活方式,提升了鼓浪屿人的生活质量,岛上有很多人也开始养牛、送牛奶。

回到美国后,安礼逊夫妇租住在别人的车库里,过着拘谨的日子。后来,在美国的美华学生林德全知道了安礼逊夫妇的处境,主动把夫妇俩接到自己家里住,一直照顾他们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而安献楼,就永远地留在中国,留在鼓浪屿了。

安献楼取花岗石建造,坐北朝南,矩形平面,长21米,宽9.3米,平面格局为封闭式内廊布局。建筑对称的正立面中部设入口,首层为平台,大台阶直接引向设在二层的入口,设有突出的柱廊,柱廊由前面四根和靠墙两根巨大的石柱支撑。横三段的对称布局,高台阶,竖向三段式的立面划分,以及中部巨大的入口柱廊体现出古典复兴风格的影响。目前,安献楼作为教厦门美华疗养院,保存完整。

兴办美国式农场自给自足

独特教育模式

除了孩子们有勤工俭学的机会以外,兴办农场,将农场出产的牛奶、蔬菜等产品卖出去盈利,以支持学校良好运转,也是美华最抢眼的特征。而这一切,正是归功于安礼逊一次成功的、乌托邦式自给自足的经营:将美国西部农场“移植”到小岛鼓浪屿,“良好的农业生态”让美华学校可以自给自足,这个“来源于”美国西部的农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鼓浪屿人的生活。

独特经营模式

只剪了一块旧地毡

安礼逊夫妇的晚年:

在美华,除了学习圣经课和一些基础的文化课程,课程之外的时间,学生们便进行劳动。当时的美华学校有的土地,安礼逊在这片地上开设农场和牛奶场,每天下午课后和星期日,学生们都在这里劳动,星期六则是安息日会做礼拜的时间。对于男孩子来说,每天早上起来,他们的工作便是去给订户送牛奶,送完牛奶再回来上学。从美国进口的、印着“美华农场”标记的牛奶瓶,便经由美华学生之手送到鼓浪屿富裕人士的家中。

(记者邬秀君黄晓波)人们习惯把鼓浪屿西南部浪荡山东侧一片临海的地方称为“美华”,然而一百多年前,由于清实行海禁时曾在这里设了五个人们下海的大石牌,人们习惯称这里为“五个牌”。之所以易名,是因为有一对夫妇,在那片地方苦心经营着一所叫“美华”的学校。在风雨动荡的上世纪前五十年,美华学校以其独特的办学,影响着鼓浪屿人的生活,渐渐地,“美华”取代了“五个牌”,成为鼓浪屿上一个独特的地名。

说到这个农场,绕不开安礼逊的哥哥,一个远在美国的农场主。为了支持安礼逊兴办农场,这位亲哥哥直接用大船给安礼逊运来了一批美国纯种奶牛,据说有将近30头。而为饲养奶牛准备的牧草种子、萝卜种子以及豆饼,也全都来自美国。这是美国最先进的养牛方法,百分百的美国配方,让美华农场生产的牛奶品质格外高。这些鼓浪屿当时最“高大上”的牛奶自然成为鼓浪屿上外国人和归国华侨们青睐的产品。为了让奶牛能产出好奶、农场能高效产出农产品,安礼逊在山坡上大面积地种植了牧草以及萝卜。而为了让学校和农场用上水,他还在浪荡山和面包石的山坡上打下两口深井,并架设了从美国引进的抽水风车,借助风力将水送到校区的各个地方。可以想象得到,每天早上鼓浪屿上空的风经过这两架风车,汩汩的水流直接从水管流到孩子们的宿舍,孩子们洗漱的欢笑声一大早就洋溢开来;而牛舍里,水流入牛槽,喝着井水的奶牛也会哞哞欢叫。

解放战争时期,安礼逊夫妇回到美国。由于早先为美华筹钱购地建房,安礼逊夫妇在美国已经没有任何财产,也没地方住。即便这样,走的时候,他们也没有去计较鼓浪屿几座房产的归属,甚至没有带上其他值钱的东西,只是剪了一块旧的地毡,说要回去当床垫。

而美华学校的出现,给了很多普通人家孩子上学的希望,因为,作为中国最早一批实践勤工俭学的学校,在美华上学,孩子们可以用校内劳动的收入来支付生活费和学杂费,他们不但能学到文化知识,还能习得很多以后适应社会的能力。

对那个年代的普通人家而言,上学是奢侈的。须知,当时岛上走精英线的毓德女校、怀仁女校和其他学校都是寄宿制,孩子上学、住宿和吃饭都要交钱,一年下来要交十几块到二十块不等的大洋,而普通老百姓一个月也就三、五块的收入,负担学费甚为吃力。

学生可以勤工俭学抵学费

这对夫妇人称安礼逊夫妇,来自美国教安息日会。1906年3月,肩负着传教和办学任务来到鼓浪屿的安礼逊夫妇不满足于安息日会在泉州所办的“育粹小学”规模之小,盘算着扩大办学,终于在1910年购得黄氏族人在“五个牌”的数万平方米地,一次对教育的全新实践由此展开。为创办美华学校,安礼逊夫妇付出了倾其家产的代价,而回报则是,一次乌托邦式的教育经营与管理的成功范式,以及伴随“美华”写入鼓浪屿历史的传奇。

美华是在1935年才正式招收第一批女生,和男孩子勤工俭学的方式不同,女孩子一般都是做些手工艺品,如刺绣、鞋垫、红肚兜、香包、手绢和围巾等等,有时候也会在一些材质较好的布上绣上花,这些手工艺品一般都会被拿去做慈善义卖,收入则算作学费用于学校运转。由于美华的学生既学习了文化知识,又有勤工俭学的机会,刚进社会时,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一般都远远高于其他学校的学生。

本站中文实名:福建新闻网:技术支持:中新网技术部[闽ICP备13000383]

美华学校的落幕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私立学校的美华转为公立难度较大。1952年,市文教局同意美华学校学生以同等学力参加考试转到市里其他公立学校,创办至此四十多年的美华学校遂告停办,学生大部分转到二中(英华)、女中(毓德)插班,无一人失学。

安献楼建筑风格

耗尽积蓄,变卖家产,求助亲友,安礼逊夫妇终于筹齐建校舍的资金,在1912年的时候建成了新校舍。一边建新校的同时,安礼逊一边将更名为“美华小学”的育粹小学及会堂迁入新址,新的“美华中学”也随之开办,美华学校真正成型了。

位于今鸡山18号的安献楼(AnxianHall),曾经是美华学校女生部的教学楼,也是为纪念安礼逊的功绩而修建的。作为曾经美华历史的建筑,我们将随着它回味美华学校的传奇往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