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汽车知识  汽车文化

【汽车文化】回顾北京公交发展史

  现在的北京公共交通十分便捷,城区、近郊、远郊都有公交线路可以到达,缩短了地域间的距离,方便了人员的出行。然而回到百年之前,就算是当时天子脚下,繁华的北京城,人们的出行也无非是靠人力车马,并无特殊方式,出行的时效性、舒适性和便捷性与今天有着天壤之别。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回顾北京公交发展变迁。

  1921年,北京电车股份有限公司建立,1924年底,北京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正式开通,路线是由前门至西直门,全长约7公里,共10辆运营车;随后又开通了前门至北新桥的“2路”有轨电车。至1938年开行的有轨电车线条,方便了城区内的市民出行。

  北京旅游线年,当时的北平市被列为“文化旅游区”,为了发展郊区旅游,在时任市长袁良的提议下,北平市政府组建了北平公共汽车管理处,第一条公共“汽车”线路开通了。

  据当年坐过5路公交车的王凤凯老人回忆,“公共汽车开通不久,自己便跟着家人乘坐过两次。当坐到车里时,感到特别新鲜,车开起来后,觉得比洋车、马车快多了。行驶在路上,只见车窗外的树木、电线杆子嗖嗖地往后走,把路上的马车、洋车甩得远远的。”

  1938年,为了能招揽游客乘坐北京的公交车,在由北京市区通往香山的5路公交线路上增设配有女导游的高级游览车,每当车辆每经过沿途的园林、寺院等景观时,女导游都要简单介绍几句,这条线路在当时算是当时最时髦的旅游线路了。

  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初期,当时北京的街道上人力车、马车、骡车、轿子、有轨电车等并行。后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将位于南京市的首都汽车公司迁来北京,并入北京市公共汽车公司,由铁路分四批从南京把88辆道奇牌公共汽车运到北京,随车而来的还有248名职工,解决了北京没有公共汽车车辆的燃眉之急。

  五十年代初期,为了缓解交通压力,北京引进了匈牙利和捷克的客车作为公共汽车。这两种车的引擎都在车厢内,与以往的发动机前置汽车造型不相同,没有凸出来的“车鼻子”,因此被当时的老百姓称为“没鼻子”的汽车,但是它毕竟容纳量大,适于人口多、出行量大的城市需求。

  解放初期,我国石油主要依靠进口,汽车、柴油供应紧缺。为了保证首都公共交通的正常运行,除了一部分外,多数公共汽车车后安装了炭炉,让炭在缺氧情况下燃烧产生煤气,以供发动机的启动和使用。

  除了用带有炭炉的公交车,1951年电车修造厂职工在无资料、无图纸、技术底子薄的困难情况下,成功仿制法国100型有轨电车机车;还对北平解放前进口的两种型号8轮车进行研究分析,予以改进,因是1952年生产因此命名为52式有轨电车。

  1960年三年困难时期,北京汽油又严重短缺,为了不影响运力,公共汽车只能利用煤气作为燃料,因为当年没有气体压缩技术和设备,只能在常压下将煤气储于车顶上的大气袋中,老百姓称为“大气包”。

  充满煤气的大气包鼓鼓的,当煤气用掉一部分后,大气包就越来越瘪,在车顶上晃晃悠悠,真有点摇摇欲坠的感觉。大气包的车一旦气不足就经常抛锚,后来随着经济好转,“大气包”也消失了。

  1956年北京市无轨电车制配厂在一机部汽车研究所的帮助下以解放牌货车底盘为基础,试制成功“京一型”无轨电车(BK540型),1957底又制造出北京第一辆国产全金属结构的公共汽车,命名为“五七型”(BK640型)。

  在六十年代中后期,北京开始运行汽车修理四厂和公共汽车大修厂试制成功的BK651型黄河牌、BG640型单机公共汽车。1969年,批量购入23辆BK651型车,当年投入运营,先在八王坟至公主坟的1路使用。

  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缓解首都客运紧张,确保首都交通正常运转,人民汽车公司在1970年试制出BK640B型单机公共汽车,1979年电车公司制配厂研制成功BD562型铰接式无轨电车,使运营能力大幅提高。

  到八、九十年代,我国的自行车大军已经遍布大江南北,而北京的公交事业也是日新月异,一些更加灵活的出行交通工具,例如私家车的出现、黄面的出租车的行驶于大街小巷,也使得当时人们的出行有了更好的选择。

  作为80后的小编,看到了北京公共交通的发展还真是感叹万千,原来北京城、北京公共交通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你还有兴趣继续了解北京城交通发展和历史变迁,欢迎您来到北京汽车博物馆车@城@人藏品展,和我们一起分享关于车、城、人的故事与回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