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汽车评测

揭秘汽车圈媒体评测可信程度有多高?

  对很多媒体来说,评测应奉行着“从用户实际使用场景出发去评价一款车”。近几年,汽车行业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所以,今天我要和大家聊聊汽车圈的乱象。

  现在车媒圈儿开翻试驾车、撞毁试驾车的案例也不算少,虽然也许不用承担赔付,但公共财产也应该爱惜,万一闹个车毁人亡,自己也遭罪不是?

  首先我觉得导致这个行业乱象丛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现在处于快消时代,信息爆炸,无论是评测还是新闻,一篇稿子的生命周期极为短暂,今天阅读量过十万,明天可能就没人记得了。没准车都还没怎么仔细开过,甚至压根没开过就发了评测,照着新闻稿随便写出一个随大溜的观点,草草了事。

  除此以外,还有汽车厂商和公司给予编辑们的压力。也许这家车企恰好是某位编辑所在单位的“金主”,而这位编辑可能对试驾的该品牌车型存在异议。通常这个时候会有车企的媒介出面与该编辑的工作单位沟通,所以之后您看到的试驾文章很有可能就是修改后的,那些真正值得暴露出来的问题,可能就被删改了。

  最主要的问题在我看来就是编辑水平参差不齐,无论是知识储备不足也好,还是经验积累的不够也罢,虽然想跟消费者表达正确的感受,但是可能由于自身水平的问题,分析评测都还停留在最为表面的阶段,导致与最后的产生效果产生了偏差。

  汽车评测大多是主观的感受,不同的人对于同一辆车,最后得出的结论很可能是不同甚至相反的。持续关注小编卫信p8581*49954了解更多关于本车款的精彩内容​举几个例子,你喜欢这个品牌,所以你在评测的时候可能会更上心,并且不自觉的就会给读者留下这款车很棒的印象,而我不喜欢这个品牌,这个品牌的车型在我看来都是“垃圾”,自然而然就会在言语间带给读者这辆车更多负面的信息。

  平时你喜欢激烈驾驶,可能会说这车动力充沛,而我的驾驶风格偏向沉稳,所以这款车对于我来讲就是动力过剩,日产驾驶有不安全的隐患;对于你来说,这款车比较的是国产自主品牌,内饰有质感,而我拿它和一线合资品牌甚至进口品牌的内饰相比,很有可能做工方面就有些粗糙了。

  这些主观体验压根就没有一个相同的评测标准,最后得出的结论也只是个人的感受,不能算是有代表性的。其实还有可能因为试驾的试装车与最终量产车对生产制造工艺的要求不同,导致试驾体验存在偏差,其实这些都会影响编辑产生不同的结论。

  现在去厂商活动试驾新车,一些厂家只留了很短的试驾和拍摄的时间,几家媒体围着一台车拍。可以说基本没什么试驾体验的时间,一顿狂拍之后回去就写文章抢首发了,几家比较大的门户,可能会单独配一辆车拍一上午差不多了。

  所以这样匆忙情况下产出的体验内容,质量可想而知。另外还有一种,就是上市之后跟厂家借出试驾车,进行为期几天甚至更久的长测。这样能体验出一些细节问题,但要说试出可靠性问题也约等于天方夜谭,试驾车的车况大都不错,简单的长测也很难看出可靠性问题。

  想必各位看到这里,都开始怀疑自己看过的车评会有多少的水分。没办法,汽车媒体也要生存,不充值就等于被饿死。

  要看真正的车评,还是着重看有“槽点”的地方,毕竟要真正了解一辆车,多了解它的缺点才是正路。作为一个理性的消费者,我们应该抱以半信半疑的态度去看待每一篇车评。

  所以我觉得,无论哪个行业,作为媒体首先要能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其次才是要用自己专业的知识,客观的言论为读者产出具有价值的内容。这么说吧,要是就因为您一个缺点没提到,导致消费者买完车之后后悔了,恐怕您良心上也过不去吧?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