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产业其实不会减少就业

  但是,事情的另一个面,却是这样的,科技越发达,生产效率越高,从整体而言,人们能够获得的回报就越高。

  哪怕是不从事科技产业的人,多数人也会从多方面获得科技进步的好处,比如更好更便宜的产品,更广泛便利的公共服务,还有劳动力成本上升,获得的就业收入。

  当然,科技进步,也很容易甩开更多的人,让很多跟不上的人失业,产业链的新陈代谢,常常会带来剧烈的社会阵痛。

  眼下的新能源汽车,在世界范围内,其实就是这样的一个问题。日本和德国,因为传统燃油汽车技术积累深厚,就业人口众多,因此迟迟不能切换到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上。当中美的新能源汽车,都起来以后,才开始匆忙追赶,眼下看来,还得走一段很长的道路,正常趋势来看,会损失很大的市场份额。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新能源汽车普及起来,会不会大幅度削减汽车行业的就业人口?会不会制造出大量的汽车产业工人失业?会不会引发大量的零部件工厂倒闭?——就像日本和德国担心的那样。

  美国制造的新能源汽车,厂家单一、种类也少,比如电动汽车,只有特斯拉一家,产品系列也不丰富,主打产品就是model系列。而且没有混动、增程、入门级的MINI这些型号。说白了,美国人的产品思维,就是尽量用少的产品类型,尽量高端的价格,给20%以内(甚至更低比例)价格不敏感的客户,提供科技感比较强的产品。

  按照美国的这种制造业玩法,其实能够提供的就业,的确是比较少的。少量的设计师,标准化的构件,流水线的生产,一种类型的产品,尽量卖出比较大的规模效益。

  中国不一样,中国玩的是产品矩阵。即使是新能源汽车,从几万级的入门级MINI车(更往下还有两轮的),到十几万的运营车、家用车,到二十万左右的SUV,再到20-30万的中高级车,一直到30万以上的高档车,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定位。

  从技术路线来看,既有纯电动车,电池还分几种不同类型。也有混合动力车,还有增程式电动车,—— 每一种产品,都不是完美的,但是根据用户的预算高低,使用场景,个人偏好,每一个价位的产品,都对应丰富的选择。

  如此一来,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的产品矩阵,要远比西方丰富多了。这就是巨大市场的好处,每一块的细分产品,都能够找到自己针对性的用户。哪怕几万元的宏光MINI EV,也有大量的拥趸。

  即使是电池、电机、电控这些东西,相对于机械结构更简单,更容易标准化,但是不同的产品规格,在同一款车上,还可以推出配置不同的型号。

  因此,相对于西方国家。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光是汽车产品矩阵,就足够提供非常丰富的就业机会。更不要说,如果机械结构不需要太多费神,那么厂家更会在设计上下足功夫,也加大产品的时尚性,比如产品的换代速度,会迅速加快。西方5-10年换代一代汽车产品,电动汽车,完全可以2-3年,甚至每年都换代产品。

  只要产业链在中国,无论是产品矩阵、推陈出新、功能多样,各种方面,中国人都会绞尽脑汁,可以给车子做加法,也可以给车子做减法。—— 总而言之,只有你不想买,没有你买不到的产品类型。

  电动汽车的移动能源中心定位,实际上还可以衍生出很多的周边产品,比如露营的电器、比如驱动电动工具的现场能源,比如应急的备用电源——功能越多,衍生的产品类型就越多。

  所以,我倒是反过来想,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并不会带来产品的单一性,反而会衍生出更好玩的产业玩法。就业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而且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时代,要比传统的西方主导的燃油汽车时代,要好玩得多。—— 起码,在车里搞卡拉OK这种事情,中国人现在就搞得好嗨。

  其实,除了煤炭发电以外,以后中国的新能源时代,无论是光伏、风电、蓄能、核电、传输电、智能电网、全球电网,其实也远比以前的燃煤发电时代,好玩得多,就业人口,产业规模,也要大得多。

  由此,其实也可以看出来,中国的企业做产品的时候,还是力争“全覆盖”,有真正的“大众化”思维。只要产业链在中国,就不愁没有机会。

  本文章由易车号作者提供,易车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易车立场,如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