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汽车知识  汽车文化

走近“汽车大国”的汽车文化

  人类以其聪明才智发明了汽车这一怪物并使它触及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作为载体,“汽车文化”便应运而生了按人类学家克鲁柯亨的观点:“文化是历史所创造的,通常以某种产品为载体并与之结合,形成了特定的产品文化。

  ”自汽车诞生100多年以来,随着汽车的飞速发展,内涵丰富、别具特色的各国汽车文化尽情演绎,将世界装点得绚丽多彩。

  从1886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夺得“汽车发明家”的桂冠戴姆勒奔驰公司创立了世界最著名的汽车品牌之一的奔驰车开始,百年积累、百年追求、打造出德国汽车工业无比辉煌的光环。使德国在世界汽车舞台上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全球汽车工业排名前十位中,德国占据三席,足以展现德国汽车工业的雄厚实力。

  汽车光环闪烁下的德国人对于汽车的情有独钟,恐怕当今世界无人能及。在德国流传这样一句谚语“可能会有不爱妻子的丈夫,绝不会有不爱汽车的男人”,在清一色男性组成的各种汽车俱乐部中,会员们佩戴的标记上明白无误地写着“宁要汽车、不要美人” 足见汽车在德国男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曾有人将当代西方消费文化称为“汽车文化”。在德国,汽车的重要性使它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8000万人口的德国却拥有4000万辆汽车,约有82%的德国人以车代步。德国人酷爱大自然、厌烦喧嚣的都市生活。人在城里上班,却喜欢淡泊雅静,常常把家安置在几十公里外的郊区小镇,有车上下班是最方便不过了。德国家庭喜欢举家出游,在大自然中享受融融的天伦之乐。汽车已成为德国家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同时拥有二、三辆汽车的德国家庭比比皆是。

  德国人生来偏爱名车和高速,奔驰、保时捷等名车大受德国人青睐。在德国高速公路上开车不必担心指责你车速过快,其他西方国家对车速均有不得超过130公里的限制,而在德国却可以风驰电掣,尽情享受高速带来的刺激和快感。

  光环下的德国汽车文化表现千姿百态,官方及外交用车多为黑色,车型宽大、舒适而不失气派,给人以庄重及权力的象征。企业家、大款的用车侧重外观豪华、追求奢侈的配件和汽车内装饰、大有财大气粗、趾高气扬的架势。在机关、职员的等级可从其用车的档次来判别。而一般工薪族则喜欢选购价廉物美、多功能、实用性强的车型。白领女性多爱外形美观、灵活轻便的两门小车。德国人选什么车型呈现个性化,就如同在不同时间、场合选择不同服装打扮一样,如此而已。

  乍到德国的人,一定会对汽车文化在该国的种种表现惊叹不已。一到节假日,你能发现这样的奇观,纵横交错的公路上,数不清的汽车首尾相接,艰难“蠕动”、蔚为壮观的彩色长龙成为世界塞车之最、塞车时间往往很长,经常有人中暑或因燃料耗尽而冻得瑟瑟发抖。尽管如此,执着的德国人宁肯蜷缩在车内耐心等待,也不愿弃车外出,放弃那种驱车尽情驰骋的快感。还有一种现象令人回味,每当德国孩子成年时,父母送给他最好的礼物往往是一辆汽车,这表明孩子已具备独闯天下的能力,汽车此时又成了一个人是否成熟的标志了。

  德国的汽车文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拓展了人们的活动空间,为人们创造了更多的驾车远游、松驰精神、享受人生的机会和条件。同时,它又作为汽车的载体,推动了生产的进步、刺激了消费的增长、为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夜晚,从曼哈顿HELMSLEY大厦眺望灯光璀璨的纽约,最让人叹为观止的,不是那些高耸入云建筑物构筑的“钻石森林”,而是其峡谷间流线般疾驶的众多轿车车流、以及它所划过的弧光交织汇成的无比壮观的夜景。这时,在你脚下,不计其数、密密麻麻的汽车轮子在滚滚向前,使人感到整个纽约、不,整个美国就象架在汽车轮子上奔驶。

  历史追溯到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亨利福特推出自己发明的第一辆汽车而开创了美国的“汽车时代”。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巨头逐鹿争霸几十年,大大促进美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今天,美国平均1.6人拥有1辆汽车,现役的轿车、客车、卡车总辆超过1.7亿辆,汽车制造业及相关产业的产值达6000多亿美元。当今世界,就汽车的普及率和它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而言,很少有国家能与美国媲美,美国简直成了“汽车文化”的代表。更有人把它称之为“轮子上的文化”。因为大多数美国人习惯在汽车上打发时光,有人扬言自己一生中至少有1/3时间是在车上度过的。美国人与汽车的情缘是根深蒂固的,有戏谑说,浪漫的美国人喜欢在汽车内尽情放纵而播下情种,相当数量无意出生的美国人的生命事实上源自汽车。美国人自幼受到“汽车文化”的熏陶,幼儿园的教师要孩子们画出自己钟爱之物,竟有8成以上画出的是汽车。现代美国人上班、购物、办事、出游样样离不开汽车。汽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极大地改变了美国人的社会生活。当美国成为高度现代化国家后,与原先出现的城市化潮流逆反,出现了一种反城市化或郊区化潮流,中产阶级纷纷搬出城市,住到郊区去,因为那儿有更多的住房、活动空间、新鲜空气。这一切的基础都赖以汽车的普及。美国又是个好动的民族,驱车旅游成为美国人的时尚,与之配套的各类设施也应运而生,最常见的是汽车旅馆,一般建在通往风景区的交通干道边,它最大的特点是设有宽敞的停车场,便于停车加油,大一些的汽车旅馆还附设餐厅与游泳池,其费用比一般旅馆便宜。近年来,这种汽车旅馆数目与日俱增,年收入总额已超过了普通旅馆。

  汽车电影院也给“汽车文化”增添了亮色,自1933年新泽西州建成第一家后,目前已遍及全美各州。汽车电影院一般建在一大块空地上,竖起一个巨大的屏幕,来看电影的人只要把车头对着屏幕停下,通过特制的高保真电影声响装置,则可以十分清晰地听到电影配音及音乐、在车中欣赏电影。在汽车电影院附近,一般设有咖啡馆,可以买了咖啡坐在车中边喝边看,怡然自得。目前全美已有4000多家这样的汽车电影院。

  当然,美国汽车的兴旺也带了诸如窃车、能源、环保、交通等负面影响,但尽管如此,随着汽车数量及种类越来越多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直至今日,美国人对汽车的情结丝毫不减。西方学者刘易斯马福特曾经指出:“美国人把生命的全部都贡献给了汽车”,这恐怕是美国汽车文化长盛不衰的原因吧。此外,追求个性自由是当代美国人的核心价值观,而汽车则是实现这种核心价值观最理想的交通工具。滚动着汽车轮子,任意驰骋在这个拥有全世界最发达的公路交通网络的国家里,这种“酷”感、“爽”感将是无法用任何语言来表达的。

  当今的日本,堪称不折不扣的“汽车大国”。汽车是日本人所创造的“奇迹”中最光彩夺目的一个,虽然日本人不是汽车发明家,但在当前世界汽车舞台上,日本却是当之无愧的“巨人”。1980年,日本汽车总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从而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此后,日本汽车产量一直居世界前列。今天的日本汽车在世界各处横冲直撞,连山姆大叔也只能望车兴叹。“有路的地方就有日本车”,此话未免有夸张之嫌,但在世界汽车白热化的竞争中,日本人的优势不容置疑。从日本进口的汽车在欧共体市场上占11%,美国市场则有20%汽车来自日本。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20家汽车制造商中,日本占据6家,多年来丰田公司一直是仅次于美国通用、福特公司的世界第三大厂家。

  今天的日本人有理由为自己的汽车工业骄傲,因为如此骄人的业绩竟然是在起步比欧美晚30年的前提下奇迹般地创造出来的。从“白手起家”到“功成名就”,汽车这个现代工业和高科技的产物已经和传统的东洋文化融汇贯通、而成为地地道道的日本汽车文化。日本汽车文化既源自日本汽车业崛起的奇迹,又来自日本人对汽车的挚爱,因而成为现代日本人生活图谱中非常醒目而耐看的一页。

  在日本人眼里,在众多现代化工具中,最灵活、最能为个人所自由支配的还是小汽车。日本大多数家庭都有汽车,有的家庭甚至拥有多辆。全国汽车拥有量超过4000万辆,可以说,已进入名副其实以车代步的时代。日本每十名从业人员中,就有一名与汽车产业有关,可见汽车与日本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难舍难分了。

  在东京某大学作过一次有趣的调查,当询问几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今后是打算先讨老婆还是先购车时,这几位居然异口同声地回答:“买汽车”。能问一下为什么吗?其中一位不加思索地回答:“婚姻有离合,不会一辈子,可汽车是要爱一辈子的。”这里,暂不讨论当代日本青年在爱情、婚姻观念上的是是非非,但其对汽车的情缘却感人之深,日本人对汽车的挚爱可见一斑。

  日本人爱开车,尤其喜欢日产车,丰田、本田等名车、酷车成了日本人购车的首选,但日本人并不排斥外国车,宝马、奔驰、凯迪拉克等欧美名车也深受日本人青睐。在日本街头最让人称奇的是,虽然汽车川流不息,却很少听到喇叭的鸣叫,即使偶尔听到一两声,也是极短促的一闪而过。此外,日本虽然车多路窄,且车速很高,但交通秩序井然,司机交通安全意识很强,车祸发生率在世界上属于较低的。日本汽车文化所营造的氛围,无论硬件、软件均无愧世界一流,令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自叹弗如。

  日本汽车文化的奇迹,不仅是现代工业与传统文化的成功结合,还折射出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侧面,留给人们的启迪将是回味无穷的。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滞后,使中国的汽车文化长期处于萌芽状态,并被深深地打上富有浓郁特权色彩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在中国,轿车首先是一种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其次才是一种代步工具。同时,在计划经济的僵化体制下,汽车又一直被作为以团体使用为主的生产、工作工具。直到改革开放后,情况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如今中国汽车工业在经历了几十年风雨沉浮以后,终于迎来了全面发展的春天,中国的汽车文化也从萌芽状态中脱颖而出,开始在中国大地扎根、发芽、结果。

  这里的一组数据颇具说服力,中国汽车年产量达到100万辆用了38年,超过200万辆用了8年,突破400万辆只用了3年,而突破500万辆仅用了1年。如此超常发展速度令世界刮目相看,同时,也大大催生了中国汽车文化的蓬勃发展。

  几乎是在不知不觉间,“汽车文化”已经在中国深入人心,各种各样汽车广告、报刊、书籍、画报、汽车展览会、汽车俱乐部好象从一夜之间冒了出来,充塞人们的视野。汽车交易市场的购车人流络绎不绝,轿车销售出现井喷现象,个人汽车消费已成为国民消费的重头戏。近年来,广大中国车迷饱尝了一道道诱人的“汽车大餐”——名车展示、试驾新车、有奖竞骑、汽车旅游、汽车公园等等,形式丰富多彩,叫人目不暇接。再加上汽车餐厅、汽车旅馆、汽车酒吧的兴起使近年的汽车消费中渗透了更多娱乐的因素,体现了娱乐因素改造经济以达到激发消费需求的目的。当代大学生——作为最大的汽车潜在消费群体,热切关注和了解汽车,在校园纷纷成立了车迷协会、举办高校汽车文化节,形成了汽车校园文化的氛围。

  目前,广州、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圆一圆轿车梦”已不再是奢望,成了人饶有兴趣的热门话题。尽管中国汽车保有量只占世界的4%-5%左右,但这个数字目前仍在强劲上扬,牛气十足,个人轿车消费明显升温,中国已从传统的“自行车社会”向现代化的“汽车社会”大踏步迈进。

  灵活的政策和分期付款政策也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他们踊跃购买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品。在拥有浓厚买车氛围的北京市,私家车的数量已经超过公车数量。按照国际惯例,如果一个国家私家车在汽车保有总量中超过70%,就意味着个人汽车消费时代的到来。看来,中国“轿车进入家庭”已不再遥远,而是指日可待了。

  尽管中国人现在购车拦路虎不少,例如价格、道路、污染、保养和服务等众多问题。但无论面临多少障碍,人们都难以遏制自己消费汽车的,更不会因为有障碍就割断与汽车的情缘,只会千方百计地去超越这些障碍。因为汽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是代步工具,更重要的是,它满足了人类最原始、最本能的征服欲和操控欲。要不然,怎么会有如此多人为F1登陆中国站而欢欣若狂。

  中国人对汽车文化的表达是直率的,不加修饰的。笔者曾问过一个朋友,为什么学开车?此君的回答很有意思,开车的吸引力就在于难与不难之间,属于跳一跳可以摘到的苹果。太难,会让多数人望而却步,太易,又会让人缺少一种满足感。一句话:开车过瘾。难怪人们一谈起学开汽车,比谈世界杯和NBA更能眉飞色舞。一个刚刚考出驾驶“本本”的朋友奔走相告,内心的狂喜溢于言表,远远超过与女友的约会或多加一级工资。眼下,每逢节假日,“有车一族”自驾车举家出游已成时尚,没车的,手痒痒的,欲去租车过把瘾,然而各家汽车租赁公司的车早在节日前半个月已被预订一空。走进朋友新居富丽堂皇的客厅,装饰橱里陈列的新款轿车车模招人喜欢,折射出主人对轿车的渴求。

  据不完全统计,上海目前有190万有照无车的“本本族”,而全国则以千万计,如此庞大的群体迟早会升格为有车族,这一世界上最大的汽车消费潜在市场将使中国的汽车文化更加有滋有味。正如国外媒体所报道的那样“中国人正在为汽车发狂,越来越多的私家车以巨大的魔力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品味中国汽车文化,苦尽甘来,就像从遥不可及的“潜在”梦境中走出,步入实实在在的佳境。

  圣诞节到了,想想没什么送给你的,又不打算给你太多,只有给你五千万:千万快乐!千万要健康!千万要平安!千万要知足!千万不要忘记我!

  不只这样的日子才会想起你,而是这样的日子才能正大光明地骚扰你,告诉你,圣诞要快乐!新年要快乐!天天都要快乐噢!

  奉上一颗祝福的心,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愿幸福,如意,快乐,鲜花,一切美好的祝愿与你同在.圣诞快乐!

  看到你我会触电;看不到你我要充电;没有你我会断电。爱你是我职业,想你是我事业,抱你是我特长,吻你是我专业!水晶之恋祝你新年快乐

  如果上天让我许三个愿望,一是今生今世和你在一起;二是再生再世和你在一起;三是三生三世和你不再分离。水晶之恋祝你新年快乐

  当我狠下心扭头离去那一刻,你在我身后无助地哭泣,这痛楚让我明白我多么爱你。我转身抱住你:这猪不卖了。水晶之恋祝你新年快乐。

  风柔雨润好月圆,半岛铁盒伴身边,每日尽显开心颜!冬去春来似水如烟,劳碌人生需尽欢!听一曲轻歌,道一声平安!新年吉祥万事如愿

  传说薰衣草有四片叶子:第一片叶子是信仰,第二片叶子是希望,第三片叶子是爱情,第四片叶子是幸运。 送你一棵薰衣草,愿你新年快乐!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