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汽车生活  驾车乐趣

宋朝文化空前繁荣,为什么宋女的服饰却如此保守?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从最初的草叶草裙,到华丽的绫罗绸缎,开放包容的“酥胸半露”,畸形变态的“三寸金莲”,服饰上的细节和风俗,方方面面都有讲究,是人类文明转变最直接的外在表现。

都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唐宋时期是中华民族的高光时刻,但单论经济实力,宋甚至比唐还要强上一些,文化的繁荣程度也丝毫不亚于唐朝。

但唐朝的女装雍容华贵、多色多彩,而宋朝的女服从图案、花色、设计剪裁上突出一个简约淡雅的特点。

在两宋一代是很少能看到“绣帽珠酬缀,香衫袖窄裁”的华丽装扮,而在唐代,这却是十分常见的穿搭。为何同样在经济文化兴盛的条件下,唐宋女服会如此不同?宋女的服饰又为何偏向于保守呢?

一、唐宋衣着的不同

1.以儒雅含蓄为美的服装风格

宋代女子的服装与唐代大有不同。唐朝的女装富丽堂皇,比较流行的穿法有:披帛袒领大袖襦裙装、女着男装、穿胡服。唐朝女子的襦裙的上衣多为短襦裙或者衫,下衣为长裙。唐代的女子习惯将裙子的裙腰提的极高,以绸带将裙腰系在腋下。

盛唐之后,袒胸风潮盛行,女性敢于向世人大胆地展示自己姣好的身材,表达一种对健康美、时尚美的关注。

这样的服饰非但没有受到指责,反而在唐诗中留下许多美句。如“长留白雪古胸前(唐代·施肩吾《观美人》)”“常恐胸前春雪释(唐·方干《赠美人》诗)”。

而宋朝的女服摒弃了唐朝雍容华丽的风格,从款式上来看,女子的服装款式偏含蓄,样式的花样也不多。

衣服的颜色平易淡薄,强调本色,反对奢华艳丽更多使用牛骨茶色、棕色、藕荷色、褐色和绿色等间色或复色为基调,配上白色,或淡或重于底色的同色系花纹,甚为素净。

宋代文学中描写女性服饰,除了“红巾翠袖”一类象征性描写以外,多将女服色彩描述为淡雅而明丽的风格,如北宋词人秦观有《南歌子》词云:揉蓝衫子杏黄裙,独依玉栏,无语点檀唇。”

从造型上来看“墨绿衫儿窄窄裁”,“窄罗衫子薄罗裙”,“峭窄春衫小”体现的是宋代女子不再崇尚“丰满”美,而是以纤细修长的身形为美。宋代女子穿衣搭配的款式大多是H形,大多呈现出腰身细长、下摆宽大、以瘦为美的风格特征。

从纹样来看,宋代女装的纹样大体以植物与动物为主。这主要是因为宋人喜爱花鸟植物作为绘画的主题。他们将象征“君子”高贵品质的梅、杏、荷、菊、竹、松等花卉作为女子服饰的纹样。

2.宋女子的日常穿搭

上身窄袖短衣,下身搭配长裙,外面再穿一件褙子,这就是宋代女子的基本穿搭。褙子一般的款式是直领对襟,衣襟敞开,衣襟上不缀绳带和纽扣。

衣服左右两边开有长衩,这样女性在劳动和行走时也不会被限制行动,非常方便。

宋朝的女服穿在身上呈直筒形,较好的隐藏了女子的身形。有的衣服长度到膝部,也有的到脚踝,褙子的下摆一般都绣有漂亮的花边。

女子穿着褙子走起路来摇曳生姿、清风徐扬,搭配上褙子里裙摆的绣花花纹随着女子灵动的脚步时隐时现,给人一种优雅端庄的感觉。

二、为何宋朝女服偏向保守

从宋朝女服的流行趋势来看,宋的衣冠服装,是趋向于保守和拘谨的,式样和纹理也没有唐代多样,这和宋朝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的状态是息息相关的。

1.思想的禁锢

(1)礼教与纲常

开放的文化政策下,唐代社会对妇女的贞节观念比较淡薄。到了宋代,礼制对于女性内外活动范围和影响力的控制开始加强。

朝廷以礼教为首要,遵从以礼治家的理念。“王者之临天下,非礼莫治。故尊尊亲亲之教,必始于朝廷!(《宋会要辑稿》帝系四之一六)”。

更重要的是,这些理念还被附加了道德价值的暗示,人们除了向女性灌输贞操观念,还制定了一系列防止贞操受到破坏的制度,尽其所能的去扼杀威胁妇人贞洁的可能。

如唐玄宗下诏的设立“妇人服饰...帽大有面,不得有遮掩”的规定,所以唐朝的妇女可以靓装露面,甚至身着胡服胡帽。

到了宋代,贞节观念盛行。朱熹任同安县主簿期间,就下令女子出门必须用花头巾兜面,后人称“文公兜”。知识妇女中也有不带头巾的,但皆被视为异类。

(2)道德与伦理

这里所指的道德观,主要是两性之间的男女道德。追求“存天理,灭人欲”的宋朝,封建的传统“妇德”不断加强,社会对妇人的要求是柔顺、服从、尽职。最典型的风俗就是缠足。

南唐后主时期,缠足之风开始出现。南宋初,这种畸形的审美开始流行起来。女性故作婀娜病态,以求男性怜爱。

南宋大将刘光世对这种“三寸金莲”颇为喜爱,他的家妓基本都要缠足,以供他闲暇时欣赏。赵令畤将女子缠足后脚的大小和美丽看成一种艺术,并且将这种审美与歌舞音乐相提并论,称赞这些家妓“脚绝、歌绝、琴绝”。

在这样的思想风俗的影响下,宋朝的服饰保守也不是难以理解的了。

(3)赵宋王朝独尊儒术的思想风潮

从整个社会的文化潮流来看,赵宋王朝建立初期,儒、释、道三教并尊。但两宋时期战事频发、社会动荡,一些保守的知识分子提出要重新将儒学推举为国家的大统思想。在宋朝守内虚外的政局下,程朱理学被推上历史的舞台。

朱熹提倡“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宣扬“三纲五常”,把人的心理、形体都束缚于礼制之中,这种压迫人内心想法的社会环境,最终导致宋朝审美逐渐向着寡淡、严谨、病态的方向发展。

2.宋朝缺乏生气的政治

唐宋时期,众多民族逐渐有了融合的趋势。大唐时期,中华国立雄厚,经济政治文化上无一不体现出“天朝上国”的气度和风范。

而宋朝自开国以来,每时每刻都在外族骚扰的阴影下度过,因此宋代社会缺乏气魄和活力,在政策上也逐渐开始封闭保守。

两宋是南北民族大融合完成的时期,城市的发展也走向成熟。但因为在对外战争中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在严峻的政治形势之下,统治者的忧患意识日益增加。

民族之间的交流也不再如唐朝那样平等,而是充满了战争、强迫与屈辱。从整体的政局来看,宋朝想要延续大唐开拓进取的的气魄也是不太现实了。

压抑的、不平衡的社会情绪必然导致宋代的服饰不再追求奢华艳丽,而是趋于简洁质朴,强调实用性。

3.被外敌压榨的困苦生活

(1)整体经济状况

宋代的经济自开国以来就一直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局之中。

两宋时期,宋代的经济水平确实超越了唐代,据《唐宋经济实力比较研究》一文,在反应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项目上来看,宋代的缗钱收入是唐代的3.46倍,棉纺织品产量是唐朝的1.3-1.4倍,只有五谷产量略低于唐代。

但其实对比唐宋两国开支,就可以发现。唐朝的收支基本平衡,并且还略有结余,宋朝的财政状况基本是入不敷出,从真宗后期一直到赵宋亡国,这一窘境也没能好转。

所以当时整个社会舆论提倡服饰应以简朴为宜,如袁采《世范》一书中提出女服“惟务洁净,不可异众。”各朝皇帝也曾三令五申,多次申明服饰不得奢僭、务从简朴。

绍兴五年(公元年),宋高宗说:“金翠为妇人服饰,不惟靡货害物,而侈靡之风,实关风化.....宜申严禁。”

经济水平的差异必然导致人们审美情趣和社会心理的差异,正是宋朝经济发展受到限制,导致宋朝女子的服饰逐渐向符合经济水平的审美变化。

(2)织造业

当时的统治阶级对于织造业还是相当重视的。朝廷的织染机构有,绫锦院、内染院、纹绣2院,还在地方设立巨大的纺织工厂。南宋的杭苏州、成都三大织绵院,雇佣工匠数千人之多,纺织技术也有进一步的提高。

据《宋史.舆服志》记载,宋代最有名的“八答晕锦”色彩鲜艳、层次分明,纹样更是有龟背纹,绣球纹、密环纹、祥云紋、古钱纹、席地纹等,不胜枚举。可见宋朝的棉纺织业发展迅速。

虽然如此,广大老百姓的衣着条件并没有从繁荣的纺织业中受益。两宋朝廷在战事的不断失利之后,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和议来规避冲突。

以“澶渊之盟”为例,1005年,宋与辽缔结契约,结束了长达二十多年的交战。在这份合约中,宋要向辽每年提供“”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合计三十万”的军旅费用。还有布匹、茶叶、金银、粮食等物数不胜数。

这些不平等条约中的每一笔账目,最终都落在老百姓的头上。宋朝对人民的残忍剥削,造成底层百姓经济破产、生活贫困。

在温饱都成问题的形势下,宋朝的女服日渐清淡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4.服饰发展自身规律

时尚是轮回的,抛开经济文化的影响,服饰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归于质朴;由轻薄到厚重,再于厚重中变回轻薄;由低俗到高贵,从高贵到奔放,从奔放到保守。每一次流行都会有历史的影子,这是服饰变化的基本规律之一。

大唐的奢华已经随着一场场政变于历史之风中消逝,作为新时代的人民,宋人的服饰继承了宋人的精神,干净、素然、质朴、实用,这也算是宋代独特的美。

总结

宋代的女服与唐代相比有保守、质朴注重实用性的特点。宋女子的服装之所以拥有这样的风格,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整个社会思想道德观念的转变。

两宋时期,程朱理学要求人们压制本性,控制欲望。在长久的压抑下,社会心理和大众审美逐渐朝着保守寡淡的方向发展。

其次,统治阶级贯彻“禁奢靡”“从简朴”的方针以及不平等条约带来的赋税压力,致使宋朝人民偏好“利身”“便捷”的衣物,女子的服装也亦是如此。

参考文献

[1]张琳琳.从开放到简约:唐宋服饰文化的变易特征[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11):83-86.

[2]李晓翠.唐宋妇女服饰变化与妇女观的衍变[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03):176-177.

[3]王祺明,沈佳.唐宋朝代的服饰比较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4(05):110-112.

[4]雷晶晶.唐、宋两代女性裙装研究[D].郑州大学,2012.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