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问责风暴持续发酵 7家新能源车企被重罚

  根据行政处罚书,工信部披露了上述7家车企骗补的事由,撤销上述7家汽车制造商生产骗补产品的公告,取消其相关骗补产品的生产资质;暂停这7家公司申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的资质;并对各家车企给出了2个月的整改期限。在整改完成后,工信部将对整改情况进行验收。

  工信部公告称,此番处罚是针对2015年度各车企申报中央财政补贴资金专项检查的延续。事实上,早在2016年初,为整饬新能源汽车市场秩序,工信部、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施情况及财政资金使用管理情况专项核查。同年9月,吉姆西、苏州金龙等部分“骗补”典型案例浮出水面。而两批11家车企的处罚相继落地,意味着打击新能源车“骗补”,进入处罚执行期。

  但与2016年被处罚的“有牌无车”的4家企业相比,此次落实处罚的7家企业,骗补原因更为复杂、时间更长。在工信部公布的处罚决定书里,7家车企被罚的原因各不相同。具体来看,据《21世纪经济报道》,其中,金华青年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被确认2014年销售给上海巴士公交(集团)有限公司245辆新能源汽车,实际安装电池容量小于公告容量,与《道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不一致。

  上汽客车公司2015年度申报中央财政补贴资金的新能源汽车中,有30辆车未安装电池和电机控制器,15辆车未安装电池,30辆车电池安装不足、5辆车未安装电机控制器,上述80辆新能源汽车不符合申报条件。与此同时,此番被处罚的新能源车企,除了存在实际新能源车产品和公告指标不一致之余,上海申沃客车还有79辆车在2015年尚未安装电池,但已开具并登记上牌。

  显然,对于尚处成长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持续发酵的追责风暴正力促行业重回。随着相关职能部门不断重拳出击,显示出国家高度重视与严肃处理新能源汽车“骗补”的决心与态度。正如工信部部长苗圩所说,“不管有多少量,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这些企业跑不了,国家财政补贴没有全部到位,没补的钱一定扣下来,已经补的钱一定要扣回,并且依法处置,直至取消企业资质。”

  近年来,我国对于新能源汽车推广财政支持力度庞大。据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补助资金334.35亿元。但随着政策“襁褓”日渐明朗,加之行业监管力度不足,部门车企滋生出“骗补”的行业乱象。

  为此,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和发改委在发布的《关于调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中明确,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方案,进一步完善财政补贴政策。改进补贴资金拨付方式,提高企业准入门槛,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以扶优扶强,并从2017年1月1日起实施新能源汽车补贴新政,以期谋求新能源汽车市场健康有序的公平竞争。(来源:中国环保在线)上一篇:新能源加剧“晒太阳” 阵痛中产业该如何消化?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环保在线,转载请必须注明中国环保在线,。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