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还是严格准入?新能源汽车发展再次引发争论

  从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审批,到外资企业在华设立纯电动汽车企业不受2家合资数量。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准入条件,再次成为议论的热点。从政策的明朗及上半年高效的审批效率,为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对中外企业都一视同仁的放开和降低新能源汽车的准入门槛。然而,对于的大力度扶植,企业、专家和官员发表不同的看法。

  7月4日,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对新能源充换电、分时租赁等进行调研。在调研过程中,马凯表示要加强新能源产业布局统筹,科学规划产业布局,严格市场准入,防范一哄而上、盲目发展。

  从目前发展现状来看,截止到今年6月,发改委共批复8家企业的纯电动生产项目,今年审批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数目超过去年全年的总量。而按照各家企业规划的产能,目前15家企业的新能源乘用车规划产能总计达到117万辆,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能将达到500万辆,远超《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2020年产销200万辆的目标。

  然而,目前还有200多家企业排队申请新能源乘用车生产资质。对于社会资本及企业对资质申请的异常热衷。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此前接受汽车头条APP采访时表示,他认为审核工作应该放松,部门不应该过严管理。他认为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正处于第一阶段,即“一哄而上”的阶段。不少人认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新的机遇、新的风口,因此呈现扎堆进入的现象。

  尽管新能源产业表面一派繁荣,但在发改委审批通过的15家企业中,目前仅北汽新能源、奇瑞、知豆三家传统汽车企业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在售,此外新进入者中仅云度新能源汽车产品进入工信部目录,其它获得审批的企业在产品、生产研发进展缓慢,一些业内人士甚至认为企业对新能源汽车资质的热衷,是继新能源“骗补”后的“骗资质”行为,大多企业技术实力并不强。

  马凯在调研中强调,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仍处于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他提出的“三个统筹”中,将基础研发、产品开发、推广应用和资源回收等作为企业的首要任务。

  在是否应该放松中国企业进入新能源行业尚存争议时,政策对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明确放宽了。6月29日,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联合发布《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7年)》(简称“《目录》”),明确表示外商在华建立生产纯电动汽车整车产品合资企业将不受2家的。在中外汽车类合资企业股比上,《目录》仍中方股比不低于50%。

  政策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管理,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之初对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有异曲同工之处。政策在新能源方面对外资在华合资的放开,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工程专家组组长王秉刚却表示并不赞同。他认为:“从此前“市场换技术”的角度来看,传统汽车的发展是不成功的,我国企业学到的只是一些生产、管理和一些非核心技术,真正的主体技术是没有掌握的。现在我国新能源汽车自己做的很好,而且一直努力再做,我认为没必要放开。”

  相较于王秉纲明确否定的观点,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师建华持乐观的态度。师建华认为:“今天的市场换技术和几十年前的市场换技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水平已经上到了一个更高的台阶上,新建合资新能源企业的发展主动权也是依旧掌握在中方企业的手中。过去是强弱联合,今天应该是强强联合。”

  毫无疑问,中国是现在以及未界新能源汽车的主要消费市场。在全球汽车产业新能源大趋势下,国内外汽车企业都在像新能源领域转型,未来中国汽车产业能否借助新能源”弯道超车“跻身国际汽车大舞台,政策的放开或严入,再次站在了历史的十字口。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