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汽车新闻  新车动态

华为推出HI品牌迈入汽车业务纵深 实现“新构想”的关键在“融合”

作者 鲁楠

摘要:

1. 华为与车企联合研发,将汽车业务推向市场纵深,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新品牌HI包括1个计算与通信架构和5大智能系统;

2. 突破传统产业分工,克服“缺芯少魂”困境,实现“端、管、云”业务全面布局;

3. 华为汽车业务产业化落地面临技术攻关、市场竞争、产业融合三大挑战,通过技术研发与产业合作并举,加速构建汽车数字化产业生态。

10月30日,华为年度旗舰新品发布会在上海东方体育馆召开,借此时机,华为首发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品牌HI,标志着其汽车业务由研发布局向市场纵深发展。

回顾《华为基本法》,第十二条中写道:只有当我们看准了时机和有了新的构想,确信能够在该领域中对顾客作出与众不同的贡献时,才进入市场广阔的相关新领域。

显然,智能网联和新能源的时机已经来了,华为果断进入了这一市场广阔的新领域。那么,华为将为这一领域的顾客作出什么“与众不同的贡献”?华为的“新构想”能变成现实吗?

01 华为“新构想”:HI品牌正式发布,汽车业务市场化进程加快

2013年,华为成立“车联网事业部”,凭借车载通信模组进入汽车市场。

直到2019年5月,华为正式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进一步明确了自身的定位和业务边界:华为不造车,聚焦ICT技术,提供智能网联汽车增量部件,帮助车企造好车。

“汽车增量部件提供商”,这一定位既清晰又模糊。清晰的是华为不造车,模糊的是增量部件究竟是什么?

我们无法把它与现有汽车产业链中任何一家企业对号入座,从华为提出的实现500亿美元智能汽车电子零部件销售额的目标来看,唯一能够对标的也只有博世,但我们显然知道,华为和博世不一样,华为会作出什么样与众不同的贡献?

此前,从车联网到自动驾驶,再到新能源,华为频频亮相新技术和新产品。此次,发布HI品牌,即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HUAWEI Intelligent Automotive Solution),让华为此前的产品集体有了可以出阁的大名字,完成由产品向商品的转变,汽车业务市场化运营进程进一步加速。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表示:“HI带来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我们继承华为三十年的技术积累,和汽车行业深度融合,并追求跨越式技术发展,实现领先与超越。我们相信新模式一定会开发出好的智能电动汽车,实现品牌向上,促进中国汽车产业由大变强。”

所以,HI既代表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的技术创新,也代表了商业模式的创新,HI承载着“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一辆车”的美好愿景。

从发布会来看,HI品牌是华为汽车核心业务的合集,是面向车企的一份大“全家桶”。

HI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包括1个全新的计算与通信架构和5大智能系统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和智能车云,以及激光雷达、AR-HUD等全套的智能化部件。

整个HI品牌解决方案的核心是计算平台与操作系统,HI的三大计算平台包括:智能驾驶计算平台、智能座舱计算平台和智能车控计算平台,分别对应三大操作系统:AOS(智能驾驶操作系统)、HOS(智能座舱操作系统)和VOS(智能车控操作系统)

l 高阶自动驾驶系统

自动驾驶一直是整车企业、Tier 1以及众多科技公司不绝于口的话题,由于技术门槛高,如同珠峰的登顶之路。自动驾驶整车企业倾向走“南坡”,采取渐进式发展路线,互联网科技公司倾向走陡峭的“北坡”,采取跃迁路线,并各有优势。

华为采用了以终为始的设计思路,“以终为始”的统一架构:硬件配置可裁剪、软件功能可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增减MDC智能驾驶计算平台上昇腾芯片的数量,来达到自动驾驶对算力的不同需求。以L4级自动驾驶架构为基础,提供面向L4~L2+级自动驾驶全栈解决方案。

2018年搭载在奥迪 Q7 上的华为 MDC600 算力可达 352TOPS,支持 L4 级别的自动驾驶计算,端到端能效高达1Tops/W。此后的MDC310,以及今年9月发布的MDC 210、MDC 610,一系列产品的出现体现出华为已经准备好将MDC计算平台推向商用车、乘用车等不同层级的广泛市场。

2020年2月13日,华为MDC智能驾驶计算平台通过ISO 26262车规功能安全管理认证,为其前装上车扫除了资质的障碍,比其内部的产品进度也大大提前了。也许,我们很快就能看到搭载华为计算平台的产量真正落地量产。任何自动驾驶都需要与它的实际应用场景相结合,华为力求打造中国道路场景下最好的高阶自动驾驶系统,我们在现场的视频演示中看到其确实能够较好的满足城市街道场景的应用。

l 智能电动系统

华为在智能电动领域的产品主要包括 BMS、电机电控、车载充电系统及模块等。

此次发布会上,华为提供的全系800V高压快充解决方案,实现充电10分钟即可续航200公里。HI智能电动系统基于PDDP电动数字化开发平台多物理场耦合AI仿真寻优算法,推出智能油冷散热技术,核心动力部件采用浸入式油冷散热方式,高车速下冷却效果更优,提供更强的动力输出,让汽车迈入3秒俱乐部。

此前,在北京车展上,华为集中展示了华为三合一电驱动系统、多合一电驱动系统、电池管理系统、车载充电系统、直流快充模块等,基本覆盖了电动汽车驱动系统里除动力电池之外的全部核心部件。

今年3月,德国莱茵TUV集团向华为的mPower智能电动产品颁发了ISO 26262功能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标志着华为mPower从研发到生产的全流程体系符合汽车功能安全最高等级“ASILD”的要求,进一步夯实华为在汽车电子全产业链的布局。

l 智能座舱

HI智能座舱采用自研计算平台、Harmony座舱操作系统,拥有丰富的应用生态。此次发布会官宣了一大座舱亮点——AR HUD,可以把普通的挡风玻璃,变成一个70寸高清大屏。

同时利用AI技术提供视觉识别能力、语义理解能力,可以用自然语言交流,看懂用户的手势和表情,智能地为用户服务。

为满足存量没有搭载HiCar功能车型的升级需求,华为推出一款车载智慧屏产品,同样支持手机到智慧屏的投射,补足了华为智慧屏战略的最后一块拼图,又为其车载产品增添一个砝码。

华为通过鸿蒙车机OS软件平台、鸿蒙车域生态平台以及座舱智能硬件平台搭建了一个更加舒适的座舱环境。华为为鸿蒙OS提供了车机版定制开发,在开放HOS(智能操作系统)能力的基础上,再开放500+ HMS(华为移动服务)车机版API和包括语音、视觉、音效等7大座舱关键能力。

l 汽车安全

关于汽车安全,华为在本次发布会上主要介绍的是电动车安全和信息安全两部分。

在电动车安全领域,HI双电驱系统联动控制、冗余备份,可确保动力不丢失,保障驾驶安全。通过AI及大数据分析,实现电池异常提前预警,进一步提升用车安全。

在信息安全领域,华为把长期的积累应用到汽车上,保护用户的信息安全与隐私。

发布会上,王军再次强调华为不造车,采取联合开发的模式,为车企提供HI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新车型依旧使用车企的品牌,HI 的logo将会呈现在车上。

智能汽车是ICT行业与汽车行业融合的产物,随着汽车新四化的加速,基于ICT的硬件和软件将在未来汽车行业中发挥更大价值,这就是华为进入智能汽车领域的根本原因。

02 “与众不同的贡献”:克服“缺芯少魂”,布局全产业链生态

虽然HI是面向车企的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但在智能汽车的产业链中,华为并不仅仅是Tier 1那么简单,HI品牌系统化产品亮相之前,华为做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和核心产品的开发,例如汽车芯片、传感器、通信模组等关键零部件,操作系统、中间件、工具链等系统开发软件,以及以华为云为底座的丰富车联网云服务。不断扩大智能网联业务布局,体现出“芯、网、云”的全面融合。

发布会没有重点提及的业务还有很多,例如智能网联方面,是华为的传统优势,其业务覆盖“端”(车载智能及联网设备)、“管”(车联网基础设施)、“云”(车联网平台)全产业链环节,主推 5G+C-V2X 车载通信模组、T-Box、车载网关、RSU等产品,实现大带宽、低时延、高可靠的车内、车外网络连接,已在部分车企和示范区实现搭载应用。

智慧车云方面,依托自动驾驶云服务、V2X云服务、高精地图云服务、车联云服务、电池管理云服务等提供“平台+生态”的全面服务,推进智能网联和智慧城市的发展。

目前其云服务已经在各地示范区、智慧城市以及企业内部得到了广泛应用,实现为智能驾驶示范区构建开放生态的产业云,为自动驾驶算法开发提供闭环优化,帮助新能源汽车实现电池热失控预警,为港口无人集卡提供协同调度,未来会有更多的智能网联业务走向成熟。

Ø 芯片:坚持自主研发,实现全面布局

芯片是一切智能化的基石。华为做为传统ICT厂商,依托海思团队,除了在消费电子和服务器市场取得突出成绩,短短几年内迅速将产品扩张到了汽车上,延伸推出丰富的车用芯片产品线。

l 自动驾驶领域,MDC计算平台搭载鲲鹏CPU处理器和昇腾AI处理器;

l 智能座舱领域,采用车规级麒麟芯片作为SoC,短期内使用Linux操作系统,后期将装配鸿蒙OS;

l MCU领域,推出多核、高性能、满足车规级芯片,可运用于BMS、OBU等;

l T-BOX通信芯片方面目前主要以4.5G基带的巴龙765为主,巴龙5000系列芯片已经研制完成,相关模组将于2020年推出;

l 云计算方面,华为将采用性能稳定的鲲鹏系列芯片。

从这些产品来看,华为不仅是Tier 1,更具备和瑞萨、恩智浦等传统汽车芯片供应商争夺市场的能力。

Ø 软件:三大操作系统软件,一个软件软件框架

硬件瓶颈的突破并不能完全满足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的开发需求,硬件之上,操作系统、中间件、功能软件、应用软件构成了智能汽车的灵魂。华为认为基础软件平台是业务使能层,用户无法直接感知,是基础性工作。不能掌握这些技术,智能汽车的向上成长就无从谈起,而这一整套系统也是国内供应链的薄弱环节。

l 智能驾驶操作系统AOS

基于MDC硬件平台,华为可提供从智能驾驶操作系统AOS到云服务的全栈软件平台,提供自适应软件平台层、标准API、应用层软件和云服务,支持Classic AUTOSAR和安全管理,满足智能驾驶软件开发对生态、车规、数据驱动开发等核心要求,车厂根据自身需求可灵活整合Tier X或自研应用软件。针对智能驾驶系统对确定性的高要求,在通信、调动、运行环境方面都做了优化。

华为自动驾驶操作系统内核是我国首个获得ASIL-D认证的操作系统内核,同时该内核已于2019年9月获得Security领域高等级信息安全认证(CC EAL 5+),标志着华为自动驾驶操作系统内核已成为业界首个拥有Security & Safety双高认证的商用OS内核。

l 智能车控操作系统VOS

当前传统整车厂分布式的ECU格局在短期内仍无法根本改变,车辆控制开发面临不同厂商异构ECU的控制协同。华为智能车控操作系统VOS,原生支持异构多核、模型化工具链、兼容AUTOSAR,使原来ECU系统代码的平滑迁移、满足多ECU的集中开发。华为VOS相比现有的操作系统,将更加开放、基础OS开源,帮助车厂实现自主可控。

l 鸿蒙座舱操作系统HOS

鸿蒙操作系统是分布式架构,实现手机、电视、穿戴、汽车等多样化终端的无缝互联,提供万物互联的服务体验。针对座舱的使用场景、上层应用软件和底层硬件对接的需求,做了车机版定制开发,打造了鸿蒙座舱操作系统HOS,实现座舱软硬件解耦,南北向开放。对语音交互、视觉识别、音频优化等核心能力开发了基础服务,开放给上层应用,并支持与车企联合定义开放接口,使能合作伙伴快速开发,百花齐放、百鸟合鸣,构建繁荣的应用生态。

l 跨域集成软件框架Vehicle Stack

在多个域控制系统的基础上,还需要跨域的集成调度能力,华为Vehicle Stack 是面向服务的跨域集成软件框架,使能整车特性快速开发、验证与部署。通过分布式通信、数据和安全框架,集成跨域能力与统一开放,可按照整车的应用场景和体验需求调用系统能力,实现性能最优和体验最优。Vehicle Stack支持不同车型间的架构重用,并支持丰富的自动化工具链,车型开发周期可缩短6-8个月。

总的来说,华为已经将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环节芯片、操作系统、软件、云服务全部打通,未来将不仅仅是帮助车企造好车,而是在智能汽车的产业链中将承担更多元的角色,作出更全面的贡献。

03 面临三大挑战,能否顺利融入汽车产业链?

如今,华为已建立起一套面向智能网联和电动汽车的全面产品布局,是以往任何一家零部件供应商都没有实现的,这是很大的突破和进步。频繁发布新产品和新的解决方案,广泛建立战略合作,对汽车产业链的渗透已然来势汹汹。

而且对于汽车这个相对封闭的产业链而言,即便是巨头企业,也不会那么轻松,也会面临诸多挑战:

挑战1:技术与产品竞争

汽车电子不同于传统的消费电子,有着严格的环境适应性、稳定性以及功能安全要求,必须要通过ISO 26262、AEC Q100等标准的认定。这一点上华为显然是个学霸,作为跨界厂商在芯片、操作系统、mPower方案等方面迅速拿到功能安全等级认证,具备上车的资质,令同行刮目相看。

受限于国内半导体产业、汽车产业、制造工业整体较为薄弱的局面,很多重要的汽车半导体、传感器、执行器依然依赖于国外供应商。要实现真正的智能电动汽车全栈解决方案的自研仍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长期的研发投入。

挑战2:激烈的市场竞争

凭借技术研发的持续投入,可以打开产品局面,华为快速推出芯片、通信模组、传感器、MDC、操作系统等先进、全面的产品。但新兴产品从诞生到成熟应用,需要一个磨练的过程,华为虽然是巨头企业,但也需要新手村的锻炼,就如同人考驾照,对于目前的华为来说,首先要获得练车的机会。

但在自动驾驶计算平台、操作系统、电驱动总成等等核心产业环节,新产品往往难以对市场上的成熟产品进行替代,没有大批量的上车应用,就无法把车练好。芯片方面,瑞萨、恩智浦、英飞凌等传统汽车芯片供应商以产品成熟稳定见长,高通、英伟达等新势力技术实力雄厚,华为想要占据一席之地面临着巨大挑战;自动驾驶车载计算平台方面,量产车型中主要以Mobileye、英伟达、赛灵思为代表;座舱域控制器中,高通占据主导地位。

就华为的优势领域4G/5G和C-V2X通信芯片而言,虽然技术与产品性能毋庸置疑,但从产业的实际应用来看,高通似乎占据着更高的市场份额,被国内众多模组厂商所采用。其中的原因并不是技术差异,而是传统零部件供应体系以及开放程度的差异。

鸿蒙操作系统是华为集团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华为智能座舱业务的核心,需要在QNX、Linux、Android三座大山的夹缝中突围,同时也面临AliOS、腾讯小场景的市场竞争,车企在安全性、应用生态和用户数据入口面前仍然持续观望。

挑战3: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产业链的融合首先是产品的兼容性,华为做为增量部件供应商,产品序列中的核心就是MDC和操作系统。要做到“以终为始”的统一架构,硬件配置可裁剪,软件功能可配置,就必须实现标准化,包括传感器接口标准化、线控接口标准化、OS框架和软件接口标准化、工程标准化、信息安全标准化,而这些问题是目前产业界所没有解决的。所以华为以及其他新兴势力都将面临这样的挑战,如何让产品具有最广泛的兼容性。

其次,从华为HI最新的商业模式来看,采取与车企联合研发,为车企提供智能电动汽车全栈解决方案。就技术和产品而言,华为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电动系统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这对于缺乏技术研发能力的车企来说,确实是一个福音。

但是对于拥有较高技术实力,业内拥有强势话语权的车企来说,他们需要的是利用ICT技术“锦上添花”,而且也不会因为一家企业,打破原有的整个供应链体系,这会影响到产业链上下游诸多方面的利益。从以往博世、大陆的发展来看,也是各有分工,专注于各自的核心领域。

同时,产业界也提出这样的顾虑,当所有的东西都由一家企业来做的时候,这个东西到底怎么定价?

所以,如何将打开市场局面,深度融入传统汽车产业链,是华为汽车解决方案商业化进程的最大挑战。需要的不仅仅是帮助企业造好车,还好更经济得造好车,同时要让产业链上的其他伙伴实现共赢。

破局之路:持续加强技术研发投入,建立广泛的产业合作

面对这些挑战,华为也正在积极努力,一方面不断加强技术和产品研发,据报道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目前拥有超过4000名研发人员,年研发投入达数亿美元。在其他产品线中,也分布着为汽车业务做开发的技术力量,例如华为武汉光电所就有超过1万名员工,从事激光雷达的研发。

此外,华为投资子公司哈勃科技投资于2019年4月成立,当前在模拟芯片、功率芯片、光通信、以太网等领域已累计完成10余投资,都有望为汽车业务带来实质性贡献。

另外一方面,华为广泛与产业界建立合作,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把自身优势贡献出来,共同赋能汽车产业的成长。

我们看到,自2011年以来,华为积极牵头、参与行业组织,在技术标准制定、应用示范试点、产业协同推进中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在自动驾驶、5G、智慧交通、车联网平台、智慧出行等领域与车企、科技公司、运营商、科技公司、地方政府家广泛的技术与产业合作,推动智能网联大产业环境不断发展。

国内近乎所有的主机厂和智能网联相关的供应商、科技公司都在与华为建立合作,详情请见我们为您梳理的《华为汽车业务研究报告》。

当前,华为正在逐步将成熟产品推向市场,在HiCar系统和车载通信模组方面已打开局面。据介绍,华为HiCar系统已经与20多家车厂达成合作,在超过150款车上将预装HiCar系统,2021年其计划预装的车辆总数超过500万辆。4G/5G车载通讯芯片、模组被国内外车企和供应商广泛采纳。

04结语

HI品牌的发布,是华为汽车业务全面迈向市场化的开端。作为一个新入局者,必将面临多方面的困难和挑战。但我们看到华为向智能电动汽车纵深发展的速度和决心,市场的认可和接纳需要时间磨合,但智能网联和纯电动的浪潮是不可逆的,传统汽车产业链的变革也是必然的。在这一重要的窗口期,唯有坚持技术驱动,坚持合作共赢,才能将华为“新的构想”变成现实。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索多玛的120天 快播
  • 编辑:孙子力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