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汽车知识  汽车文化

汽车大国的崛起 让我们看看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史

  我们将以“2017中国(武汉)汽车制博会”为契机推动湖北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壮大,依托武汉市四通八达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汽车产业集群和带动作用,有力充当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引擎,助推武汉稳步迈向“中国车都”。使之迈向全国,走向世界!

  四大工艺装备:冲压线、焊接和切割线、喷涂线、总装线;(点焊、弧焊、喷漆、注塑、装配、搬运、检测、冲压等领域所应用的工业机器人;金属切削加工、冲压铸锻、焊接与切割、涂料与涂装、总装、监控与检测、测试与实验、自动化与驱动、物流与供应链;车身覆盖件、车身结构件和中小型冲压件所用的柔性装备、机床、模具、压铸、铸造、锻压/造等技术及设备;材料、热处理、新产品)。

  汽车零部件及加工设备:汽车零部件加工的金属切、削、磨、铣、钻、机床设备;冲压、锻压、折弯技术及设备;汽车内饰件裁剪、切割、聚氨酯发泡技术与设备;发动机制造专机设备、测量技术设备;齿轮加工及轴承专用设备、激光焊接切割、打标技术及设备、数控刀具、涂层技术、金属加工用油;

  日本汽车工业从战争中萌芽,美国人“养虎为患”亲手培养出这个最强大的竞争对手,历经磨难却屹立不倒,日系车的崛起史,告诉我们日本何以从一个战败国迅速蜕变为世界经济强国……

  最早进入日本人视野的是美国汽车公司Locomobile,1901年,Locomobile在东京开设了专卖店,日本人第一次亲眼见识当时最先进的汽车工业产品。

  1902年,一位21岁的日本青年内山三郎受Locomobile的启发,打造了两台实验性的汽车,引擎取自美国车,车身则由内山三郎自己打造,这是日本历史上最早的本土汽车。

  二战爆发前,日本汽车工业对欧美亦步亦趋,车型多为仿制。1914年,三菱重工制造了22台ModalA汽车,这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款量产车型。ModelA的外观借鉴了菲亚特A3-3。

  1925-1927,福特、克莱斯勒、通用三大美国汽车巨头先后在日本开设工厂,在此后10年间,这三家公司生产了近21万台车,产量是本土车企的近两倍,占据日本汽车市场大半江山。

  1936年,日本政府通过汽车工业法明确规定保护本土汽车业,到1939年,外国汽车制造商几乎被驱逐出日本。二战爆发后,日本的汽车工业重心转向为军事服务的卡车制造。

  战争令日本政府将汽车工业放到一个更高层面上,战争令日本经济根基尽毁,却也因政府的强烈干预让日本的汽车工业走向系统化。为战后日本将汽车工业立为支柱产业埋下了伏笔。

  如今享誉世界的几家日本汽车企业多少有军工背景,这与日本汽车发端自战争密不可分,以如今的巨头日产为例,NISSAN最早的品牌叫DAT,旗下含有日立等著名军工企业。

  二战令日本经济瘫痪,工业生产能力仅相当于战前的31%,900多万人流离失所。在这种背景下,战时仍保持发展的汽车工业,由于其优良的基础,成为日本复兴计划中最重要一环。

  1945年日本投降仅13天后,通产省就召集丰田、日产等,商讨日本工业再建问题。通过关税壁垒、财政补贴、信贷支持等种种手段,战后10年到了1955年,开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1950年6月打响的朝鲜半岛战争。选择日本作为其重要的军备供应方,这在当时相当于整个日本经济的救命稻草。在朝鲜战争一年后,日方输出订单34亿美元。

  随着经济的强势复苏,日本的民用车市场逐渐打开,从50年代到60年代初,日本刮起了“三轮车”旋风,1953年,日本一跃成为全球摩托车第五大生产国。

  二战后,出于上的考量,美国政府给予日本大量经济援助,其中一项就包括帮助日本本土汽车业发展,如果没有美国政府的默许,底特律三巨头也不可能乖乖地撤出日本。

  时过境迁,谁能想到美国政府这一“招安”政策,竟培养出丰田、本田、日产这样日后足以和福特通用抗衡的超级巨头?他们在日本的市场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50年代/60年代,是日本战后重建的关键时期,也是日本国内民用车市场彻底打开的时期,1954年,第一届东京国际车展应运而生,吸引了55万观众,在当时引起了轰动。

  1955年9月,日本重新加入GATT,政府为本土车企争取到了10年的缓冲期,直到1965年10月,才彻底放开了日本市场对于进口汽车的准入壁垒。10年间,日本车企大力进行技术。

  日系车企在巴西、墨西哥、智利、南美等新兴市场投资建厂。1963年5月,在日本汽车工业协会的赞助下,宫城县举办了第一届国际汽联大奖赛。1987年,第一届F1日本大奖赛举办。

  整个60年代,日系车企完成了本土的彻底垄断,同时有条不紊地进行海外布局,70年代接连爆发的石油危机,则彻底帮助日系车打开了海外市场。10年时间翻了近20倍。

  得益于日系车在欧美爆发式增长,以及电子、化工等工业的飞速发展,日本的经济突飞猛进,1966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超越英国成世界第三,1967年超越西德,成为世界第二。

  在全球中低端市场叱咤风云的同时,日系车并没有忽略高端市场,60年代末期,公司研发出成熟的转子引擎,从而为日系车在赛车领域开辟出一片天地。

  图中这辆787B,是1991年勒芒24小时拉力赛的冠军座驾,也是日系车截止到今年为止在该赛事取得的唯一一次冠军殊荣,这台车搭载的R26B转子引擎。

  尽管遭到国际巨头的联合狙击,直到今天转子引擎也没能撼动往复式发动机的统治地位,研发几乎陷入停滞。但的努力折射出日系车企的坚韧与不懈地创新精神。

  日系车在欧美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开始遭到各国政府,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先后出台法案限制日本车进口,直到1994年,这一不平等贸易限制才被废除。

  80年代,是日系车完成海外布局的时期,1983年日产在北美建厂,1984年丰田在北美建厂;三菱与克莱斯勒合作;与福特牵手;铃木与通用在加拿大联手;富士与五十铃抱团。

  1985年9月《广场协议》签署,对日系车出口是一个打击。所幸1987-1991是日本时期,国内汽车需求猛增,1980年日系车年产1104万台,一跃坐上全球最大汽车制造国。

  1991年,经济泡沫被刺破,日系车也陷入低迷期,1994年日系车年产量下滑至1050万台。日本汽车工业当然不会被这样的打击击溃,日系车企开始大规模兼并重组,加大技术革新。

  为化解财政赤字,美国除强迫日元升值,还要日本汽车业提高对美国汽车零配件的采购,1994年猛增至199亿美金。面对穷凶极恶的美国人,日系车企努力拓展全球其他地区的业务。

  以亚洲为例,日系车在东南亚地区有80%占有率。通过承诺为较落后国家提供技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换取政策优惠,日系车在亚洲地区迅速扩张,高峰时期每年增长率在30%以上。

  日系车自80年始全球化扩张,也得益于日本电子产业的崛起,雷克萨斯、英菲尼迪、讴歌,日系三巨头的高端车代表,如今完全可以与传统豪门一较高下。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